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谆谆诰诫 | 谆谆诰诫【解释】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。同“谆谆告戒”。【出处】丁中江《北洋军阀史话·云南护国起义》:“各省长官,皆能力保治安,军人尤深明大义,均任守卫地方之责,务望各以爱国勤勉,恪尽厥职,用副予视民如伤 |
小惩大诫 | |
训诫 | |
天诫 | |
圣诫 | |
申诫 | |
十诫 | |
束诫 | |
谴诫 | |
劝诫 | |
明诫 | 明诫[míngjiè]⒈亦作“明戒”。⒉明白告诫;明训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明戒”。明白告诫;明训。引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,犹严父之明诫。”《后汉书·樊宏传》:“吾非不喜荣埶也 |
累诫不戒 | ⒈诫:告诫;戒:戒备,戒除。指多次受到警告和批评仍不改正。 |
谏诫 | |
家诫 | 家诫[jiājiè]⒈犹家训。引证解释⒈犹家训。参见“家训”。引《新唐书·房玄龄传》:“﹝房玄龄﹞治家有法度,常恐诸子骄侈,席势凌人,乃集古今家诫,书为屏风,令各取一具。” |
监诫 | 监诫[jiānjiè]⒈儆戒。监,通“鉴”。引证解释⒈儆戒。监,通“鉴”。引《晋书·张辅传》:“良史述事,善足以奬劝,恶足以监诫。” |
鉴诫 | 鉴诫[jiànjiè]⒈亦作“鉴诫”。⒉见“鉴戒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鉴诫”。见“鑑戒”。 |
教诫 | 教诫[jiàojiè]⒈同“教戒”。引证解释⒈同“教戒”。引汉应劭《风俗通·怪神·世间亡者多有见神》:“孙儿妇女以次教诫。”《明史·蔺芳传》:“芳所治事,暮必告母。有不当,輒加教诫。”鲁迅《三 |
镜诫 | 镜诫[jìngjiè]⒈见“镜戒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镜戒”。 |
禁诫 | 禁诫[jìnjiè]⒈见“禁戒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禁戒”。 |
诫饬 | 诫饬[jièchì]⒈训诫整肃;告诫。引证解释⒈训诫整肃;告诫。引《元典章·户部九·立社》:“愚意以为合行申明旧例,令社长依前劝课农桑,诫飭游荡,防察姦非,不管餘事,则百姓富。”清王筠《菉友肊 |
诫勑 | 诫勑[jièlài]⒈见“诫敕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诫敕”。 |
诫防 | 诫防[jièfáng]⒈警戒防备。引证解释⒈警戒防备。引南朝梁陶弘景《冥通记》卷三:“此条中多説上落及宣漏诸事,全是欲严相诫防,恐脱言説,便致谴黜。” |
诫敕 | 诫敕[jièchì]⒈见“诫敕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诫勅”。⒉汉代皇帝诏书的一种。。’”引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“辛未詔曰”唐李贤注:“《汉制度》曰:‘帝之下书有四:一曰策书,二曰制书,三曰詔书 |
诫诲 | 诫诲[jièhuì]⒈告诫教导。引证解释⒈告诫教导。引《三国志·魏志·赵王干传》:“青龙二年,私通宾客,为有司所奏,赐璽书诫诲之。” |
诫警 | 诫警[jièjǐng]⒈警戒。引证解释⒈警戒。引唐杜牧《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》:“自主降于尚书,壁絶外之,初怒中笑,后皆敬畏,累圣亦指示主德以诫警之。” |
诫勒 | 诫勒[jièlè]⒈告诫约束。引证解释⒈告诫约束。引《宋书·江夏文献王义恭传》:“初虏深入,上虑义恭不能固彭城,备加诫勒。” |
诫厉 | 诫厉[jièlì]⒈见“诫励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诫励”。 |
诫律 | 诫律[jièlǜ]⒈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。引证解释⒈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。引金王若虚《哀雁词》:“即是佛説,亦何必持乎诫律,推明罪业。” |
诫勉 | 诫勉[jièmiǎn]⒈告诫勉励。引证解释⒈告诫勉励。引《北史·僭伪附庸传·萧琮》:“及嗣位,帝赐以璽书,敦勉之。又赐梁之大臣璽书,诫勉之。” |
诫励 | 诫励[jièlì]⒈亦作“诫厉”。⒉告诫勉励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诫厉”。告诫勉励。引《晋书·后妃传上·武悼杨皇后》:“后又数诫厉妃,妃不知后之助己,因以致恨。”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末帝纪下》:“在 |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Copyright © 2025 风叶子词典网fengye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8012912号-19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