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词语 | 解释 | 
|---|---|
| 陬澨 | 陬澨陬澨拼音是zōushi,注音是ㄗㄡㄕㄧˋ基本解释僻远处。犹言天涯海角。网络解释陬澨陬澨拼音是zōushi,注音是ㄗㄡㄕㄧˋ | 
| 毕陬 | 毕陬[bìzōu]⒈亦作“毕聚”。⒉月名。指农历得甲的正月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毕聚”。月名。指农历得甲的正月。引《尔雅·释天》:“月在甲曰毕……正月为陬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正月得甲为毕陬也。”《史 | 
| 暗陬 | 暗陬[ànzōu]⒈黑暗的角落。引证解释⒈黑暗的角落。引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锦瑟》:“生亦过墙,见主婢伏於暗陬。”茅盾《动摇》八:“春的气息,吹开了每一家的门户,每一个闺闼,每一处暗陬,每一颗 | 
| 卑陬失色 | ⒈卑陬:惭愧的样子。表示十分惭愧,面失常态。 | 
| 夷陬 | |
| 边陬 | 边陬[biānzōu]⒈边地。⒉边际。引证解释⒈边地。引《新唐书·魏知古卢怀慎等传赞》:“终之胡雏乱华,身播边陬,非曰天运,亦人事有致而然。”元柳贯《文子方寓直翰林数日即以使往云南典选诗用识别 | 
| 蠻陬 | 蛮陬蛮陬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mánzōu,是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。基本解释1.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。网络解释蛮陬蛮陬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mánzōu,是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。 | 
| 炎陬 | |
| 隅陬 | |
| 遐陬 | |
| 山陬 | |
| 山陬海澨 | |
| 区陬 | 区陬[qūzōu]⒈亦作“区娵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区娵”。角落。引申指偏僻。引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目察区陬,司执遗鬼。”薛综注:“区陬,隅隙之间也。”前蜀冯涓《自嘲绝句》:“早知蜀地区 | 
| 区闻陬见 | |
| 穷陬 | |
| 穷陬僻壤 | |
| 僻陬 | |
| 偏陬 | |
| 溟陬 | |
| 林陬 | 林陬[línzōu]⒈林隅。引证解释⒈林隅。引南朝宋谢灵运《石室山》诗:“石室冠林陬,飞泉发山椒。”元贡奎《登虎丘山》诗:“颇闻山僧贤,飞锡下林陬。”傅尃《九日登嵭冈山作》诗:“求仙寻洞口,探 | 
| 蛮陬 | 蛮陬[mánzōu]⒈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。引证解释⒈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。引《文选·左思<魏都赋>》:“蛮陬夷落,译道而通。”张载注:“陬落,蛮夷之居处名也。一名聚居为陬。”《晋 | 
| 孟陬 | 孟陬[mèngzōu]⒈孟春正月。正月为陬,又为孟春月,故称。引证解释⒈孟春正月。正月为陬,又为孟春月,故称。引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”王逸注:“孟,始也。贞,正也。 | 
| 江陬 | 江陬[jiāngzōu]⒈江隅,沿江地区。引证解释⒈江隅,沿江地区。引宋范成大《秦淮》诗:“大帝开吴天,定鼎临江陬。” | 
| 海陬 | 海陬[hǎizōu]⒈海隅,海角。亦泛指沿海地带。引证解释⒈海隅,海角。亦泛指沿海地带。引唐韩愈《别知赋》:“岁癸未而迁逐,侣虫蛇於海陬。”宋梅尧臣《送许璋监簿归泰州》诗:“家声喜未坠,辞我还 | 
| 荒陬 | 荒陬[huāngzōu]⒈荒远的角落。引证解释⒈荒远的角落。引晋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其荒陬譎诡,则有龙穴内蒸。”唐元稹《蛮子朝》诗:“西南‘六詔’有遗种,僻在荒陬路寻壅。”清方苞《书<熊氏家传> | 
| 干陬 | 干陬(幹陬)[gànzōu]⒈见“干掫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干掫”。 | 
| 城陬 | 城陬[chéngzōu]⒈城角。引证解释⒈城角。引唐韦应物《虞获子鹿》诗:“虞获子鹿,畜之城陬。” | 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Copyright © 2025 风叶子词典网fengye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8012912号-19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