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义塾 | |
邨塾 | 邨塾cūnshú旧时乡村的学塾。清俞正燮《癸巳存稿·肆惟》:“乃使罔殆之言,布满邨塾。”清陈鳣《对策·文选》:“纂注约注瀹注,祗供邨塾之流传。”基本解释旧时乡村的学塾。网络解释邨塾cūnshúㄘㄨㄣㄕ |
黉塾 | 黉塾黉塾是汉语词汇,拼音hóngshú,出自《序》。基本解释学校。网络解释黉塾黉塾是汉语词汇,拼音hóngshú,出自《序》。 |
黌塾 | 黉塾黉塾是汉语词汇,拼音hóngshú,出自《序》。基本解释学校。网络解释黉塾黉塾是汉语词汇,拼音hóngshú,出自《序》。 |
庠塾 | |
西塾 | |
乡塾 | |
学塾 | |
逃塾 | |
塾师 | |
塾徒 | |
塾修 | |
书塾 | |
书塾本 | |
私塾 | |
两塾 | 两塾[liǎngshú]⒈巷门两侧的房屋,古时庶民学舍所在。引证解释⒈巷门两侧的房屋,古时庶民学舍所在。引宋王应麟《小学绀珠·制度·两塾》:“门侧之堂谓之塾。古者二十五家为閭,同共一巷,巷首有 |
蒙塾 | 蒙塾[méngshú]⒈蒙馆。英elementaryschool;引证解释⒈即蒙馆。参见“蒙馆”。引《中国小说史稿》第六编第十一章第二节:“这样的贫困状况,直到他晚年,由于妻子省吃俭用,自己长 |
门塾 | 门塾[ménshú]⒈指闾门两侧之堂,为乡里教化之所。⒉家塾。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。引证解释⒈指闾门两侧之堂,为乡里教化之所。引《诗·周颂·丝衣》“自堂徂基”毛传:“基,门塾之基。”陆德明释 |
里塾 | 里塾(裏塾)[lǐshú]⒈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。引证解释⒈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。引南朝梁任昉《梁国府僚劝进笺》:“使夫匹妇童叟,羞言伊吕;乡校里塾,耻谈五霸。”清侯方域《太常 |
家塾 | 家塾[jiāshú]⒈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。英familyschool;引证解释⒈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,闾有巷,巷首门边设家塾,用以教授居民子弟。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 |
家塾本 | 家塾本[jiāshúběn]⒈见“家塾刻本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家塾刻本”。 |
家塾刻本 | 家塾刻本[jiāshúkèběn]⒈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。私家刻书起于五代,两宋时日趋发达,到明·清而极盛。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。家刻本的特点是底本好、校勘精、刻工良、纸墨都是上 |
横塾 | 横塾[héngshú]⒈学堂,学舍。横,通“黉”。引证解释⒈学堂,学舍。横,通“黌”。引《后汉书·儒林传论》:“其服儒衣,称先王,游庠序,聚横塾者,盖布之於邦域矣。”李贤注:“‘横’又作‘黌’ |
公塾 | 公塾[gōngshú]⒈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。引证解释⒈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。引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考试下》:“各乡亦分设家塾、公塾,无论贫富皆习读书习艺。” |
东塾 | 东塾[dōngshú]⒈古代称东侧的厅堂。引证解释⒈古代称东侧的厅堂。参阅清胡培翚《仪礼正义·士冠礼》。引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摈者玄端,负东塾。”郑玄注:“东塾,门内东堂。”《仪礼·士冠礼》: |
党塾 | 党塾[dǎngshú]⒈指乡学。引证解释⒈指乡学。引清赵翼《吏议左迁特蒙送部引见》诗:“旧学还须传党塾,新诗閒与咏羲皇。” |
村塾 | 村塾[cūnshú]⒈旧时乡村私塾。引证解释⒈旧时乡村私塾。引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二》:“尝至登州观海市,过一村塾小憩。”鲁迅《准风月谈·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?》:“现在自然是各式各样 |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Copyright © 2024 风叶子词典网fengye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8012912号-19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