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光的诗词(14首)
李光的简介
李光(1078年12月16日[1] —1159年4月22日),字泰发,一作字泰定,号转物老人。越州上虞(今浙江上虞东南)人。南宋名臣、文学家、词人,南宋四名臣之一,唐汝阳王李琎之后。徽宗崇宁五年(1106年)进士,调知开化县,移知常熟县。累官至参知政事,因与秦桧不合,出知绍兴府,改提举洞霄宫。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贬藤州安置,后更贬至昌化军。秦桧死,内迁郴州。绍兴二十八年(1158年),复左朝奉大夫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,致仕,行至江州卒,年八十二。宋孝宗即位后,赠资政殿学士,赐谥庄简。有前后集三十卷,已佚。又有《椒亭小集》、《庄简集》等。
-
宋代:李光画栋朱楼凌缥缈,全家住在层城。
中秋风露助凄清。
香凝燕寝,遮莫下帘旌。
佳节喜逢今夕月,后房重按新声。
姮娥端解妒娉婷。
微云点缀,不放十分明。 -
宋代:李光佳节多离恨,难逢笑口开。
使君携客上层台。
不用篱边凝望、白衣来。
且看花经眼,休辞酒满杯。
玉人低唱管弦催。
归去琐窗无梦、月徘徊。 -
宋代:李光危阁临流,渺沧波万顷,涌出冰轮。
星河淡淡,天衢迥绝纤尘。
琼楼玉馆,遍人间、水月精神。
□□□,清江瘴海,乘流处处分身。
邦侯盛集佳宾。
有香风缥缈,和气氤氲。
华灯耀添绮席,笑语烘春。
窥帘映牖,看素娥、偏顾幽人。
空怅望,通明观阙,遥瞻一朵红云。 -
宋代:李光漠漠春阴人似雾,那用绣帘垂。
不道持杯是阿谁。
须拚倒金罍。
人世浑如天上月,离合比盈亏。
冒雨须来带雨归。
神女解相随。 -
宋代:李光踏舞贪看赤脚娘。
送春春去莫悲伤。
飞花逐水归何处,落絮沾泥不解狂。
都是醉,任飞扬。
百年三万六千场。
使君亲按新歌舞,魂梦相逢笑楚襄。 -
宋代:李光晚渡呼舟疾,寒日正苍茫。
西兴浦口云树,真个是吾乡。
闻□原无空格,据律补蜗庐好在,小圃犹存松菊,三径未全荒。
收拾桑榆景,蓑笠换金章。
珥金貂,拥珠履,在岩廊。
回头万事何有,一枕梦黄粮。
十载人间优患,赢得萧萧华发,清镜照星霜。
醉倒休扶我,身世永相忘。 -
宋代:李光为恨。
今岁寓昌江,二月三日与客游黎氏园,偶见桃花一枝。
羊君荆华折以见赠,恍然如逢故人。
归插净瓶中,累日不雕。
予既作二小诗,同行皆属和。
忽忆吾乡桃花坞之盛,每至花发,乡中人多醵会往游。
醉后歌呼,今岂复得,缅怀畴昔,不无感叹,因成长短句,寄商叟、德矩二友。
若悟此空花,即不复以存没介怀也
海外无寒花发早。
一枝不忍簪风帽。
归插净瓶花转好。
维摩老年来却被花枝恼。
忽忆故乡花满道。
狂歌痛饮俱年少。
桃坞花开如野烧,都醉倒花深往往眠芳草。 -
宋代:李光白窃有恨焉,因以陶渊明为答,盖有激云耳
元亮赋归去,富贵比浮云。
常于闹里,端的认得主和宾。
肯羡当年轩冕,时引壶觞独酌,一笑落冠巾。
园圃日成趣,桃李几番春。
挹清风,追往躅,事如新。
遗编讽咏,敛衽千载友斯人。
君爱谪仙风调,我恨楼船迫胁,终污永王B26D。
何似北窗下,寂寞可栖神。 -
宋代:李光自笑客行久,新火起新烟。
园林春半风暖,花落柳飞绵。
坐想稽山佳处,贺老门前湖水,欹侧钓鱼船。
何事成淹泊,流转海南边。
水中影,镜中像,慢流连。
此心未住,赢得忧患苦相缠。
行尽荒烟蛮瘴,深入维那境界,参透祖师禅。
宴坐超三际,潇洒任吾年。 -
宋代:李光庚午八月望夜,士友悉赴郡会。
杖策独游,颇怀平生故人,作水调歌以自释。
予自长年,粗闻养生之术。
放逐以来,又得司马子微叙王屋山清虚洞所刻坐忘论一编,因得专意宴坐,心息相依。
虽不敢仰希乔松之寿,度未即死,庶有会合之期。
独步长桥上,今夕是中秋。
群黎怪我何事,流转古儋州。
风定潮平如练,云散月明如昼,孤兴在扁舟。
笑尽一杯酒,水调杂蛮讴。
少年场,金兰契,尽白头。
相望万里,悲我已是十年流。
晚遇玉霄仙子,授我王屋奇书,归路指蓬邱。
不用乘风御,八极可神游。 -
宋代:李光芳心一点。
瘴雾难侵尘不染。
冷淡谁看。
月转霜林怯夜寒。
一枝孤静。
梦破小窗曾记省。
烛影参差。
脉脉还如背立时。 -
宋代:李光致道水调歌头,呈子我、行简
兵气暗吴楚,江汉久凄凉。
当年俊杰安在,酌酒酹严光。
南顾豺狼吞噬,北望中原板荡,矫首讯穹苍。
归去谢宾友,客路饱风霜。
闭柴扉,窥千载,考三皇。
兰亭胜处,依旧流水绕修篁。
傍有湖光千顷,时泛扁舟一叶,啸傲水云乡。
寄语骑鲸客,何事返南荒。 -
宋代:李光榕林叶暗,见一枝独放,霜华争白。
写我精神惟赖有,潇洒西湖词客。
玉骨清羸,冰容冷落,似恨关山隔。
蛮烟侵妒,未应减动肌雪。
幽梦时绕芳枝,夜寒谁见我,身为蝴蝶。
抱蕊窥丛惊睡觉,窗影横斜和月。
谢馆池边,松风亭下,忍使香消歇。
多情饶恨,算应天解磨折。
(松风亭见东坡梅诗) -
宋代:李光南圃秋香过,东篱菊未英。
蓼花无数满寒汀。
中有一枝纤软、吐微馨。
被冷沈烟细,灯青梦水成。
皎如明月入窗棂。
天女维摩相对、两忘情。